Pad Pro 2020 尺寸选择,到底该选11寸还是12.9寸?还要纠结生产力吗?终结选择困难症的方法。

刚入手了 11寸的 iPad Pro 2020。在入手之前, 略微纠结了一下该选11寸的还是12.9寸的。照例去网上看了几个对比视频, 看完之后的结果是意料之中的,就是我还在纠结中。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一下我选11寸的原因以及一种做选择的方法,可以解决选择困难症。

iPad入手之后,自然就面临着生产力还是爱奇艺的问题,网上既有对新iPad的生产力欣喜若狂的,也有对之嗤之以鼻的。在我看来,争论的源头不在于iPad本身,而在于对“生产力”的定义不同。因此,后半部分,再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对iPad的生产力的思考。

11寸轻便,12.9寸屏幕大,到底该选哪个呢?记得第一代iPad Pro是先发布的12.9寸的,我嫌他太大了,一直等到9.7寸的发布之后才入手,结果用了没多久后觉得屏幕太小了,于是又换了12.9寸的,一直用到现在,又回到了11寸的小屏幕。那么,什么情况下该选11寸的,什么情况下该选12.9寸的呢?先说结论:有一台Mac电脑做主力机的,选11寸; 否则选12.9寸。当然也可以说重度使用选12.9,轻度使用选11寸,但问题是重定和轻度不是一个明确的概念。不能简单地用来作为选择的指标。

12.9寸的优点大家都耳熟能详了,我们下面先重点分析一下。首先需要说明的是,屏幕尺寸大在使用方面一定是比屏幕小有优势的,关键的问题是,大出来的这点优势是否能抵消便携性带来的好处以及20%多的价格差距。

  1. 屏幕大,看剧比较爽; 好像还有人通过拆解说12.9的音响也好一些的。 但是,以我个人的观感,从看剧的角度来说,12.9寸在屏幕和音响方面的优势,其实并不明显,甚至可以说完全不必作为考虑的因素。iPad看剧就是为了方便,真要追求效果,还是得上电视机或投影。
  2. 阅读批注论文大屏更舒服。12.9寸相当于A4纸的大小,11寸相当于B5纸大小。大家可以把同一篇论文打印在A4纸和B5纸上对比一下。我的感觉是,11寸阅读论文一样可以看得清,并没有太费力的感觉。二者差距不大; 有同学认为重度论文阅读者应该选12.9寸,长时间阅读不会疲劳; 而11寸就容易累眼睛。我的体验是只要是液晶屏,长时间阅读都会累眼睛。眼睛的疲劳主要不是因为少了1.9寸造成的。
  3. 分屏,边看论文边记笔记大屏更合适。说实话12.9寸的分屏看起来已经比较局促了。对比两个尺寸的分屏之后,我觉得能接受12.9寸的分屏效果的人,一定也能接受11寸的分屏效果。我之前把9.7寸的iPad换成12.9寸的一个主要原因,就是因为分屏后显示面积太小,而且我常用的MarginNote,LiquidText都是两个工作区。另外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当时我还是用的Windows PC。有些软件只有Mac版本和iOS版本,比如MarginNote,在我的主力机是Windows时,我只能在iPad上使用MarginNote,所以屏幕大一点对我很重要。但是,当我的主力机换为Mac电脑后,我就主要是在Mac上使用MarginNote了。那些需要大屏幕的分屏多任务之类的工作,都会尽量使用Mac来完成,在Mac上看论文也远比12.9寸的iPad看起来更爽。iPad则只是用于不在Mac旁边的情景,比如通勤路上、出差开会等等。至于听课,如果听课过程中,屏幕大很重要的话,那不如背个 15寸的 Macbook 去课堂。否则,11寸的在课堂上手写笔记阅读课件完全够用了,没有必要一定要背个12.9寸的iPad。需要大屏的任务尽量交给Mac去做,这样Mac的大屏幕和iPad的便携性二者的优势都会比较突出,使用中的重叠也会比较少。如果是为了屏幕大一点选12.9,他就会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地位。因为论屏幕,不如Mac大,论便携性,不如11寸的。唯一的一个优点可能就剩下能手写了。这就是我说如果有一台Mac做主力电脑,就选11寸iPad的原因。当然,如果你是准备拿iPad当主力电脑,或者只有Windows PC而又有大量的工作需要使用Apple生态的软件的话,那就一定选12.9寸的。
  4. 最后说一下画画。有同学说如果你是用iPad来画画,那么一定要选12.9的。我不会画画,所以为此我请教了几个学画画的小朋友,他们说在11寸上画画和12.9寸上画画感觉差别不是很大。有时候需要大屏幕的会使用连接电脑的画板来画画。对了,对于音乐人需要演奏看谱的,12.9 却是更适合的,因为他们是需要隔一定的距离来看,也不适合摆个电脑在前边。所以大一点更好。

综上,11寸是一个综合了可读性和便携性的适合大众的尺寸,至于之前的9.7寸确实小了些,这也是为什么常用的比A4小一号的纸张是B5,而不是一个奇怪的9.7寸的尺寸。

下面说一下如何解决选择困难症。我在买一个东西陷入纠结时,常常先去看一堆评测视频或者对比文章,有时还会逛逛论坛知乎看看大家的推荐,了解了一圈下来,发现还是跟以前一样纠结,还不如扔硬币呢。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有一样的情况。其实,我们可以采取“权重”的方法来做选择,因为所有的备选方案中,肯定是各有各的长处和短处,我们才会难以决定。如果有一个方案各个方面都好,那也就不存在选择困难了。那么,首先我们列出一些我们关心的指标,然后对各个备选方案的表现进行打分,同时再对这些指标的关注度评估一个百分比,最后算一下总分就是我们最终的选择了。举例如下:

比如对于11寸和12.9寸的iPad,我们关心三个指标,分别是:价格、屏幕尺寸、重量,首先针对两个iPad按照这三个指标进行打分,比如从1~2分吧,2分是优。11寸分别是: 2分、1分、2分; 12寸分别是:1分、2分、1分; 接下来,我们评估这些指标对于我们的重要程度,也就是指标的”权重“。比如,价格对我很重要,其次是屏幕尺寸,重量我最不关心,我们可以赋予权重为:80%,20%,0%; 那么算下来,11寸:2*80% + 1*20% + 2*0% = 1.8; 12寸 1*80% + 2*20% + 1*0% = 1.2; 1.8 > 1.2 ,选11寸的; 或者,价格不是很敏感,喜欢屏幕大重量轻,那么咱们赋予权重为:20%,40%,40% 吧,这时候算下来11寸 = 1.6,12.9寸 = 1.4, 还是得买11寸的 🙂 当然大家在实际操作中,可以多列一些指标,把让自己纠结的各种优缺点都列出来,最后计算的结果就会更加理性一些。这种方法其实同样可以用于对其他事情的一些判别,比如上大学是选一个好学校还是选一个好专业等等。他的作用就是把脑子里的各种想法先倒出来,防止自己做选择时循环地做判断,比如只用脑子想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:”嗯,11寸的重量轻。。。但是12.9寸的屏幕大哦。。。可是12.9寸的屏幕虽然大,拿起来太沉哦,怎么办呢“,这就是在循环判断了。想法也就是各个备选的优缺点都罗列之后,再静下心来,去想想你更在乎什么。

接下来,我们再聊聊生产力。iPad Pro 对触控板的支持,再一次燃起了对iPad的生产力的热情。有人认为妙控键盘的出现使iPad的生产力连升几个段位,也有人认为iPad谈生产力就是个玩笑。其实争论的源头不在于iPad本身,而在于对“生产力”的定义不同。

对于有的人来说,纸笔就是生产力; 对于有的人来说,PC才是生产力; 对于有的人来说,超级计算机才是生产力; 而对于有的人来说,锤子就是生产力。所以,在定义不一致的情况下的争论,也就变成了各说各话,谁也说服不了谁。

那么什么是生产力呢?先来看看大家的意见。有人说,iPad哪来的生产力,你给我写个代码感受下?更别说专业视频编辑了,要想生产力还得Mac才行。这时候又有人说了:Mac也好说生产力?看老板默默地给你发来一个EXE吧,更别说上个网上办公系统,出来个提示”仅支持IE浏览器“了。OK,综合各路论点,我认为可以暂且抛开纸笔和锤子等与电脑无关的行业,给生产力先做一个狭义的定义:就是满足”一机走天下“的设备,才算真正具有生产力的设备。

那么目前市面上最满足这个定义的设备是什么呢?就是 Microsoft 的 Surface Book。接上键盘就是个电脑,拔下屏幕就是个平板。谈不上完美,但确实完整。生产力和爱奇艺两不误。而iPad Pro 加上妙控键盘,虽然看起来样子有些像了,但实际上还面临着 iPadOS 和 MacOS 的隔阂。其实,在二者难以融合的当下,我倒觉得可以学习下 Microsoft,比如当 iPad Pro 接上妙控键盘时,就默认为 MacOS 系统,当拔掉键盘后,就默认为 iPadOS 系统。当然,我并不清楚 Apple 对 iPadPro 产品路线的规划。当 2020 iPadpro 刚发布时,我就在想,这是要替代 MacBook 吗?从价格上,iPad Pro 加上妙控键盘已经与 MacBook Air 甚至 MacBook Pro 13 寸有重叠了。那么,这到底是 iPadOS 和 MacOS 融合的开始,还是借着生产力卖一个更贵的外设呢?当然,我可能想多了,虽然我是一个离不开电脑的人,但是还有很多人根本不需要电脑,一个 iPad 已经足够满足他们所有的需求了,此时再多个妙控键盘,岂不是锦上添花吗?

当然,我们也可以给生产力一个广义的定义,就是只要一个设备能够作为人类生产活动的一个工具,就可以认为它具有了生产力。那么,iPad毫无疑问算得上是个生产力爆棚的设备。

但是,无论怎样,是否具有生产力绝对不是我们是否应该购买iPad的一个理由。原因就是”生产力“是个太空泛的概念,是否购买它的唯一理由就是是否对我们”有用“。不要指望它能代替什么,而是看它能够补充什么。


感谢阅读!如果你喜欢这类文章,欢迎订阅 Learning by Sharing Newsletter 或者我的YouTube频道 回到Axton,一起好奇地看世界!

Read more

Napkin AI: 一键生成专业图表

Napkin AI: 一键生成专业图表

主题 Napkin AI 工具介绍与使用教程:详细介绍了 Napkin AI 这款能将文本转化为专业图表的工具,并提供了实际操作指南。 AI 辅助内容创作与可视化:探讨了如何利用 AI 工具(如 NotebookLM 和 Napkin AI)来总结视频内容并将其转化为视觉吸引力强的图表。 专业图表在商业展示中的重要性:讨论了高质量图表在商业咨询和演示中的关键作用。 核心要点 * Napkin AI 能将文本自动转化为专业级别的图表,大大提高了内容创作和演示的效率。 * 该工具提供了丰富的自定义选项和高级功能,如 Spark Search 和协作功能,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。 * Napkin AI 的出现可能会降低高质量商业展示的成本门槛,使普通用户也能制作出专业水准的图表。 * 尽管目前还处于测试阶段,Napkin AI 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,预示着内容创作和信息可视化领域的变革。 洞见 Napkin AI 代表了一种新兴的"专业技能"趋势。

By Axton
Claude 新功能超越 ChatGPT?

Claude 新功能超越 ChatGPT?

主题 Claude最新数据分析功能发布与ChatGPT对比: 详细介绍了Claude新推出的数据分析功能,并与ChatGPT的高级数据分析功能进行了对比测试。 AI公司之间的竞争: 分析了Anthropic(Claude)和OpenAI(ChatGPT)在功能更新方面的竞争态势。 大型语言模型的数据处理能力: 探讨了Claude和ChatGPT在处理不同规模数据文件时的表现和局限性。 核心要点 * Claude新推出的数据分析功能能够处理CSV文件并生成交互式图表,展示了大语言模型在数据科学领域的应用潜力。 * Anthropic通过连续推出新功能,包括数据分析工具,似乎在直接挑战OpenAI的市场地位,反映了AI公司间激烈的竞争态势。 * 虽然Claude在图表交互性和视觉效果上表现出色,但在数据处理能力和全面性上仍落后于ChatGPT的高级数据分析功能。 * 大型语言模型正在向多功能、集成化方向发展,不再局限于纯文本处理,而是扩展到数据分析、可视化等领域。 洞见 AI公司间的功能竞争正在推动"AI即服务"(AIaaS)生态系统的快速演变。随着像Claude

By Axton
Claude 3.5: AI 自主操作电脑

Claude 3.5: AI 自主操作电脑

主题 Claude的新功能 - AI操作计算机: 介绍了Anthropic公司最新发布的Claude 3.5 Sonnet模型,能够按照用户指令操作计算机,包括移动光标、点击和输入信息。 AI操作计算机的意义与影响: 分析了这项功能对人工智能发展的重大意义,以及可能对人类工作产生的影响。 Claude在计算机操作测试中的表现: 详细介绍了Claude在计算机操作能力评估中的表现,与人类和其他AI模型进行了对比。 AI与现有工具的融合: 讨论了AI如何与现有计算机环境和工具相融合,以及这种融合对未来自动化发展的影响。 核心要点 * Claude 3.5 Sonnet模型展示了AI操作计算机的能力,标志着人工智能向AGI迈进的重要一步。 * AI操作计算机的能力源于多模态技术和工具使用研究的结合,展现了AI在复杂任务中的应用潜力。 * 虽然Claude在计算机操作测试中的表现(14.9%)远低于人类水平,但已大幅领先于其他AI模型,预示着未来快速进步的可能性。 * AI与现有计算机环境的融合代表了一种新趋势,即AI开始适应现有工具,而非工具适应AI。 * 这项技术的

By Axton